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等重要论断。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新的文化使命,以解决好人民高品质文化需求这一核心问题为导向,在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传承以民为本的文化基因,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饱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其内涵包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牢牢把握人民主体的价值取向,努力实现人民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
坚持人民至上是根本价值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前,人类社会历史上居于统治地位的一切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康庄大道,以系统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明确提出的“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实现了价值主体从物过渡到人的逻辑转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又指出,具有自主意志的人类与动物不同,动物仅仅是根据本能以及自然赋予的身体能力来活动,但人类却能够创造出远超自身身体天赋的生产力,并自觉把握和运用客观规律来为自身创造价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突出“实际活动着的人”概念,就是为了满足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求独立、求解放的需求,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的长期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创造“人民”一词,提出党的“群众路线”,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领导人民完成救国大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用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探索“让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领导人民完成兴国大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守“人民为本”的发展观,始终“以人民拥护、赞成、高兴、答应为根本标准”,保证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着力推进“以人为本”的又好又快发展,领导人民推进富国大业。在新时代,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立场,提出并践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理念,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领导人民致力于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这一论断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立场,也充分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需要把握以下四点核心要义。第一,站稳人民立场。立场是人们认识与处理问题时所抱的态度,直接表现其社会经济地位及政治理念。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党除了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第二,维护人民利益。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原动力,也是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篇布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着力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幼、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第三,追求人民幸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实现老百姓的“幸福梦”,党必须夯实人民这个根基,畅通人民这个血脉,聚焦为民、便民、安民,用切实的惠民行动,巩固党和人民的鱼水关系,“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拓展包容活跃的创新空间,创造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让大家心情愉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第四,崇尚人民评判。“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思想文化工作做得怎么样,不是由执政党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判卷,人民是思想文化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要把人民需求、人民口碑、人民评价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就、文艺评价尺度的重要标准,坚决纠正和杜绝徒有虚名的“亮点工程”和远离民众的“形象工程”,着力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办实事、解难题,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巩固文化主体性是鲜明时代特性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精神财富的物质前提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的动力源泉是人民群众提供的,人民群众还直接参与精神财富的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能够为文化发展提供发展动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扮演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角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这是对人民文化价值主体地位的确立,也进一步表明,人民既是文化的受众主体,更是文化的创造主体。因此,巩固文化主体性意义非凡。
巩固文化主体性,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党对文化建设、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必须“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从“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到人民群众期盼“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从“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到“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情怀,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人民主体性。走进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价值诉求,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服务导向,根植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巩固文化主体性,就是要紧紧依靠人民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提升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辛勤劳作的农民、埋头苦干的工人、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保家卫国的子弟兵,创造了彪炳千古的历史伟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成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始终相信人民、尊重人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完善,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充分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依靠人民群众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实现人民群众全面发展是价值目标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内容林林总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满足人的多样化、立体化、个性化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进人们思维层次、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向现代转型,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因此,现代化不能简单等同于生活方式的改进和社会财富的增值,更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为我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促进人民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之江新语》一书曾提到:“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促进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文化的人”“能动的、全面的人”,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实践,结合破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以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为价值目标,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满足感和文化获得感;必须回应新时代人民追求高品质精神产品的所需所想所盼,把握人民在精神文化层面需求的时代特征和侧重点,科学、精准、有效地为人民创造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深入群众、扎根基层,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精神佳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一论断揭示了人民与文艺创作的内在统一性,为我们将群众的创造力量转化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磅礴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立场,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鲜明时代特性,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一定会结出人民喜闻乐见的胜利果实。(王军旗/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国家及部委网站
各省区市政府网站
自治区各部门网站
宁夏各市县政府网站
固原市各部门网站
主办:彭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 0954-7013891
电子信箱:pyxxxzx2010@163.com
宁公网安备64042502000001
宁ICP备11000053号 网站标识码6404250004